“还真是这样啊。”“我小时候天天被爸妈说,你要懂事”“一路懂事的长大,感觉被逼着放弃了好多” ……
停!停!停!懂事什么时候成了委曲求全的代名词?孩子懂事怎么就成了以“懂事”来讨好成人了?
这个锅“懂事的孩子”可不背!
如果我们当年也曾被“懂事”之名绑架,一肚子苦水,不妨看看@凌太来了 的经验。真正懂事的孩子都是懂事的家长教育出来的,扭曲的懂事观还是不要再传下去了。
@凌太来了 家就有俩常被人赞的懂事孩子,但他们并不是委屈压抑自己,而是“既有能力平衡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也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懂尊重、守规则、承担责任,这才是真正懂事的孩子嘛。
教孩子懂事,是个系统工程经常有人夸我家俩孩子都挺懂事儿的。是真夸。
说孩子懂事儿,我想可能是指两方面: 一是情商高,能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周围的状况,同时也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二是能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在我看来,一个懂事儿的孩子一半靠天生,一半靠教育。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懂事的孩子,说来话长。从家庭关系的建立到规矩的养成,从家长自身素质的潜移默化到学校环境的影响,环环相扣,是个系统工程。
育儿经总是会一二三四列出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系统工程太难,有时又已经积重难返,所以大家都希望有一些简单好操作的窍门,最好做一两件事就能培养出符合希望的孩子,至少解决孩子当下的问题。
那好吧,我觉得要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最大的窍门就是:一、彼此尊重;二、培养他的责任感。
听起来挺简单的,可做起来还是需要日复一日。大致说说我是怎么做的吧。
孩子的懂事儿,来自于尊重而非压制首先,家长和孩子之间要互相尊重。从他们很小就是这样。
虽然在我家,家长是明确的权威和引导者(我不同意绝对“民主”),孩子必须要尊重父母,但同时孩子也会被父母理解和尊重:自身发展的年龄局限会被理解,合理的愿望会得到满足,做了可笑的事不会被哄堂大笑地嘲弄,做了错事大人会平静而坚定地讲道理、而不是歇斯底里的羞辱。
为什么把“尊重”这个事儿放在第一位来说呢?因为只有当孩子被尊重、明白尊重是怎么回事儿的时侯,他才会真的理解为什么对人要有礼貌、饭桌上要有礼仪,为什么公共空间要礼让、不要大声喧哗,为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有了他愿意承担责任和变“懂事儿”的前提。
正因为懂事儿来自于尊重而不是压制,懂事儿的孩子既有能力平衡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也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前一阵看到朋友圈转发的一篇文章,好像叫“懂事的孩子最可怜”,作者讲了自己亲戚的孩子如何为了做一个好孩子而一再压抑自己,而眼看着别的小孩却是“能闹的孩子有糖吃”;作者继而又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觉得当一个“懂事儿的孩子”太压抑太吃亏了。
我当然能看懂这篇文章的无奈,但我说的“懂事儿”跟他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儿。如果家长连最基本的公正都做不到,压抑那些懂事儿孩子的需求和表达的自由,然后反而对不遵守规则的孩子网开一面,那只能说,这个家长太不懂事儿了。
那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懂事儿而是克己复礼,确实让人心疼。如果我那么做了,我家俩“懂事儿的孩子”一定会给我指出来的,他们会说:这不公平!
懂事的孩子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从孩子很小开始,就要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会承担责任了。
兄妹俩都是从两岁多开始吃完饭自己负责把碗筷收到厨房的。水洒了饭撒了不会被批评,顶多就是“下次小心一点”,但要自己拿抹布收拾,不好弄的话大人也会帮忙。
吃饭的时候勺子筷子掉到地上,他们自己会爬到桌下捡起来,去厨房洗干净或再到抽屉里拿双新的,不会等着别人来替他们这么做。
掉了别的东西也一样,要马上自己捡起来。以前阿姨总要帮他们捡,被我教育了,改了。不是说要对别人的事冷眼旁观,但施以援手和包办代替是两回事。
虽然家里一直有阿姨,但阿姨的角色是帮助者,是半个家庭成员,是他们的长辈。他们和爸爸妈妈一样,要尊重阿姨,感谢阿姨的付出,听从阿姨的教育,绝对不可不尊重阿姨或支使阿姨干这干那。
他们很早就自己刷牙洗脸洗澡换衣服收拾玩具。有垃圾要自己找地儿扔了,不能递给大人。一开始当然需要帮助,但帮助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快脱手。所以很快就脱手了。
我会每年带他们检查视力,一年两次洗牙、检查牙齿,帮他们使用牙线。但他们都清楚地知道,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和眼睛,是自己一辈子的责任。
懂事的孩子真心爱帮助人除了自己的事情,他们也要分担一部分家务。
尤其是暑假在美国的时候,没有保姆,他们要帮着打扫卫生铺床叠衣服摆桌洗碗帮做早餐,去超市买东西永远是他俩负责推车和把东西一样一样搬到结账台上。
平日的周末早晨,他们都喜欢来问一下爸爸妈妈想不想要一杯咖啡,然后乐颠颠给我们去做。 放学路上,我不会把他们的书包接过来背在我的身上,买了东西还要请他们帮我分担袋子。
出门的时候他们负责按电梯、刷门禁卡、扶住门让后面的人通过。随身的小书包里装着自己的水壶、公交卡、纸巾,以及等车等上菜时打发时间用的书。
反正他们大一些以后我就很少听到“妈妈,我渴了!” 这句话了。出门旅行他们自己带箱子,也很少抱怨这那的,因为知道我不爱听。
在北京那几年,他们差不多每周末都跟我们去姥姥在郊区的小院儿,除了冬天,都要帮着干点儿农活。开始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后来不知怎么慢慢地就有了兴趣,也干得挺认真像样。
懂事,孩子自觉成长的选择爸妈负责从小给买书、读故事、带去博物馆参观、送他们去好的学校和夏令营、帮他们培养好的习惯,引导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但,读书是自己的事,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收拾书包是自己的事,练琴是自己的事,专心做事是自己的事。所有的课外课都是他们愿意上才会报名,但一旦上了,就要认真学,自己对成果负责。
我其实是一个强势的人,但当了妈妈以后改变了很多。虽然原则性还是比较强,还有点不怒自威的气质(此处捂嘴笑),但我会在严格的大框架内给他们行动和思考的自由,既不压制也不碎碎念,为的是给他们的自觉成长留下空间。
时不常我还要示个弱,请他们帮我干这干那。经常特别真诚地谢谢他们有好事想到我/花时间等着我/某件事帮了我/我做错搞砸时体谅了我/我生病磕疼时关心我/某个好主意启发了我……等等。
我们家不搞物质奖励,因为精神鼓励更让他们高兴和振奋。他俩在香港入学以后,班里是混龄的,两个人的班主任都特别跟我说过,他俩很喜欢帮助比他们小的孩子。我不惊讶,因为他们是从帮助我入手的。
从彼此尊重到承担责任到一个懂事的孩子,这里面自有逻辑和道理。随着他们年龄增大、能力增强,我给他们的尊重和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但就像蜘蛛侠里那句话一样: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们也在慢慢承担更多的责任,对自己、也对别人。
我的教育目标就是:18岁以后,他们可以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独立的人,能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
妹妹有一次问我: “妈妈,你为什么要照顾我们,对我们那么好呢? ” 我没有回答“就是啊!我为你们做了那么多,多辛苦多不容易啊!你们以后一定要孝顺我,不能当白眼儿狼!”……我说的是:“因为妈妈特别爱你们啊。而且,照顾好你们是妈妈的责任。”
那次游完泳出来我和妹妹一起洗澡,边洗边聊。她问我:“妈妈,是不是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别人? ” 我说是的。她说: “ 那,等我以后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了,我也想照顾你和爸爸还有张阿姨(她的保姆)。”
她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讲了,但我还是像第一次听到那样,眼睛都湿了。
这个学期,哥哥班里三四个比他大的孩子升到高年级了,从学前班又升上来几个小不点儿。他成了班里最大的孩子。
开学不久,他主动跑去跟老师说,他想给那几个小小孩辅导功课。老师听了很高兴,写了长长的邮件鼓励他,还教给他一些入手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然后他就成了一个小“助教”,每天会花一点自由学习的时间来帮助那些新来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课程。
前几天,他听我和朋友说起正在做的一个帮助贫困儿童学习古典音乐的慈善项目,也主动来问我说:“我会弹钢琴,能不能也给你们帮忙?”
我听了觉得特别欣慰。马上九岁的哥哥,已经从一个懂事儿的孩子,慢慢向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