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有哪些场合是家长喜欢带孩子闯入异性禁区的吧!
闯女更衣室
夏日天气炎热,游泳火爆,泳池里多见“亲子游”。但问题也随即而来,许多妈妈携带小男孩硬闯女更衣室,让许多女士都十分尴尬。在海珠区某高校的泳池的女更衣室只有衣柜,没有任何遮挡物,更衣室过程更加是全开放的。有一名5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的带领下,从更衣室一直走到浴室,脸上没有丝毫尴尬之意。
专家观点5岁的孩子不应该再带进更衣室了,不仅仅是出于对其他女性的尊重,也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需要。徐凡说,3-5岁的性教育,重点是性别教育。接纳自己的性别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身体,尤其是标志性别的躯体部分,是父母的重要任务。
进异性卫生间
刘小姐上公共厕所,却发现厕所的蹲位门锁不上,这时候,来了一群年龄较大的市民入厕,其中有两位市民各自带了一个年龄约四五岁的小男孩进入女厕,一进入女厕,两名小男孩就东串西串,还直愣愣的盯着刘小姐看,使得刘小姐觉得浑身不自在,匆匆离开了公厕。
一起泡浴池
有名叫清水琉璃女网友诉说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进入浴室,与其他MM齐乐乐泡澡。她认为三四岁的小男孩已经有性别分辩能力,应该尊重女同胞们的感受。
对此问题,2-3岁孩子的妈妈普遍认为,如果父亲在场,就会让父亲照顾小孩。若父亲不在场,而且孩子岁数比较小,在3周岁以下就会考虑带小孩去女厕。但是对于在公厕或者浴室等不道德不文明行为是不会引导孩子做,因为不利于孩子的成才。
建议设置“无性别公厕”华南师范大学袁爱玲教授指出,儿童正处于性别意识形成的时期,如果让小男孩随意进女厕,会模糊孩子对男女性别的认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心理辅导中心李江雪老师表示可以考虑在商场等小孩活动比集中的区域设置儿童托管中心,由商场方面负责照看小孩。据了解,北京、杭州、广州等地相继设立了“无性别公厕”,专门解决特殊人群如厕问题。
为什么只有中国妈妈会这样呢?妈妈携带小男孩乱闯女厕,不禁让许多女士感到尴尬,同时也让人苦思为什么只有中国妈妈有这样事情呢?这让深思中外对儿童教育的问题,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重在“扶”,让孩子按父母指的路走,家长的照顾无所不在,唯恐孩子受累。外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在“炼”!让他们在平时的点滴中理解“责任”的意义,外国的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调查显示,约60%的家长不刻意选择符合孩子性别的衣物,80%的家长会带孩子进入异性公厕。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萍说,家长把孩子带入异性公厕,这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这是对孩子人际关系界限观念的忽略。大人们可能不了解,在这样特定的场所,孩子会感觉不舒服。当然,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妈妈带着儿子外出,这时安全就是第一要素了。但希望家长们能做到,在孩子4岁以前,尽量减少带孩子进入异性厕所或更衣室。4岁之后,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避免带孩子进入异性公厕了。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可让孩子自己去厕所,当然前提是必须告诉注意事项,怎样保护自己等。
家长的观念很重要,首先不管孩子多大,都应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在计划任何一项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各方面问题,包括外出前想想上厕所的问题怎么解决。同时,家长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父母是孩子性启蒙教育的第一位老师
学龄前儿童的性教育在家庭中主要取决于父母对性的态度和日常言谈举止,双亲要尽量花同样多的时间接触孩子,统一教育方式,让孩子同时摄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促进孩子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1. 端正思想,让儿童正常进入性角色
性角色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学上的差异,儿童性教育的最初任务是让他们正常进入性的社会角色,也就是完成“性别自认”的过程,通常认为5岁以前是实现这一认识过程的关键期。家长在为孩子取名、着装、配备生活用品以及选择玩具上都要有鲜明的性别差异,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别人造成“性朦胧”意识……
2. 注意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
如果发现有的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触摸自己的外生殖器,喜欢看同伴洗澡或入厕,甚至裸露自己的会阴部等,父母不要表现出过于强烈的反应,正确的做法是以物品或活动及时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或者以其他合理化的解释自然坦率、实事求是地说服儿童,帮助其逐步纠正不良习惯……
3. 科学引导,消除儿童对性的神秘感
科学回答孩子提出的一些性问题,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应当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自然坦率地予以解答和引导,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教育,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
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认识全身器官时,要选择良好的时机(比如洗澡、睡前、换衣服时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识地避开性器官。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器官与眼睛、鼻子、嘴巴、手、脚等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分别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并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