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现在初二,是男孩,叛逆的我一点点办法都没有!”“13岁男孩,最近简直就成了火药桶子,一家人小心翼翼地避让着,却还是动不动就炸,怎么办?”
1、“叛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家长们描述的自家孩子青春期叛逆行为表现很多,比如厌学、逃学,严重者离家出走。还有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事无大小以对抗父母为乐的、忘乎所以早恋的。有一位家长写了几百字的留言,全是描述自家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差,特别爱发脾气,跟人交流基本靠吼……也有抽烟、打架、撒谎、花钱无度等情形。有个家长甚至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自家孩子:偏执、任性、暴躁、不听话、不懂感恩、亲情冷漠。
反正就是一句话:以上种种行为都招致家长极度反感、极度恐慌、极度焦虑。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无法接受”——为什么无法接受?因为都不符合家长固有的判断标准。简言之,以上此类行为,都是“坏孩子”的标配。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能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儿?一旦沾染了以上行为,家长理所当然要反感、要恐慌、要焦虑啊,因为自家的心肝肝、肉蛋蛋居然是“坏孩子”了!但是呢,中国人惯来含蓄,做家长的总不好直白说自家孩子成了“坏孩子!”所以,“叛逆”就成了一个很微妙的词,被无数家长当成了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
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的最核心功用是什么?一是狐假虎威,二是免除责任。“叛逆”这个词之所以被无数家长如此高频提出,最根本目的,是借教育专家们创设的这个词,来免除自己教育不当的所有责任罢了。
家长以“叛逆”二字作了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那么,谁来担责呢?总得要有一个人作背锅侠是吧?谁合适?当然是孩子!
简言之:所谓叛逆,不过是家长为自己免责、脱罪的借口而已,不过是想将教育失败的责任转嫁给孩子的借口罢了。
2、所有的叛逆行为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
何谓叛逆?不过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会自然而然通过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表达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从而寻求和探索一个独立生命个体强烈的“自主意识”罢了。
为什么会有叛逆这种东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罢了。
为什么说所有的叛逆行为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
第一,有些家长思想过于传统。思想过于传统只是客气点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是过于专制,认为自己应当在子女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要绝对的服从,但凡有一丁点儿不服从就认为与家长对着干,是忤逆不孝。
第二,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比如说男孩子抽烟,这是一件很坏的事情吗?是的,肯定是不值得鼓励的行为,但一个男孩子学抽烟就是坏孩子了吗?兴许是是图个好玩尝试一两次呢?可是家长遇见此类事情是怎么解决的?直接认定这孩子是堕落了、是不可救药了。贴上“坏孩子”标签、言语侮辱是轻的,严重的进行各种体罚。家长方法简单粗暴,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只管发泄自己的不满,却从不肯用心分析抽烟这件事背后的动因、诱因,不与孩子积极沟通商量解决办法。结果呢?本来是图个好玩抽了一两次,结果被家长冤屈、侮辱、惩罚,孩子无法忍受,奋起反抗。反抗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与家长作对啦。你反对抽烟是吗?那我偏就抽。竟然真的就抽起烟来了,越抽越狠、越陷越深,成了真正的瘾君子。可是抽烟需要钱啊,家长不可能掏钱来支持孩子去买烟。日常零花钱又不能够满足买烟需求,怎么办呢?当然是要想方设法去挣钱哪。怎么挣?这么小的年龄,通过正当途径挣钱的可能性不大,当然是走上歧路、歪路了——请问,这歧路、这歪路,到底是谁的过错?
第三,家长见不得子女快乐。这话听起来很是残酷、很是无情,但确实有这样的家长。自己幼年时期的成长体验是安全感极度匮乏、爱极度匮乏。而这种匮乏感没有得到很好的治愈,等有了自己的孩子,出于内心连自己也不曾觉察的嫉妒和憎恨,便特别见不得子女快乐。比如一根棒棒冰就能让孩子开心好久,她有一千一万个理由表示反对,坚决不愿意给;孩子出去打了一场球,满头大汗、满腹开心进得门来,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孩子穿了一件新衣服,快快乐乐去照镜子,她极尽羞辱之能事,各种明示暗示认为孩子不学好、胡骚情、不长进;孩子考试得了98分,他看不见已经得到的这98分,他只死盯着要追究没得到的那2分,然后为这丢失掉的2分,要么罚扇嘴巴,要么罚饿肚子,要么罚面壁思过,甚至打手板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此类家长要好好的反思反思,自己的问题,自己想方设法的去解决了。别把自己一个人的创伤,弄成遗传病一样,一代又一代地彼此伤害、代际传承。给孩子最起码的尊重,亲子之间的情感便能够畅通流动。孩子想说什么就可以痛快说、想做什么就可以痛快做,还会有叛逆这种事情发生吗?
3,如何有效应对所谓的叛逆行为呢?
有必要提请家长们注意,每一种叛逆行为后头,都隐匿着、传递着孩子相对应的某种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的需求,比如爱的需求。
客观来说,所谓的叛逆行为,就是孩子用非语言的方式发给家长的电报,是求助、求救的电报。既如此,那要如何才能准确、清楚地翻译出电报内容?
第一,冷静。孩子的任何一种叛逆行为,打架酗酒,跟老师同学对着干,说话标新立异,各种审美诡异,动不动发脾气,经常搞些让人无法接受的恶作剧,或者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方设法去犯禁……如此等等行为发生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家长只有学会放下自己“身为父母”的这个角色,不带偏见和情绪地、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个叛逆行为,基本上就能洞察这个叛逆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最忌讳的是,明明可以通过冷静沟通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家长却非得弄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权力角斗,要么用绝大的声音来压倒孩子,要么用暴躁的拳头来压倒孩子,要么用没收孩子心爱物品等方式来压倒孩子。家长切记,不要进行斗争,要进行沟通;不要像暴风雨一样,要像和风细雨。身为一个三十四岁的成年人,面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的话,你凭什么要求孩子跟你和风细雨啊?
第二,请教。还是那句话,有些家长确实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任何经验,自己也没有学习的习惯。不懂没关系,不懂就去请教。请教得来的方法,老老实实去照做,则绝大部分问题都能平顺解决。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自己不懂,却偏要逞家长威风,这样只会激发矛盾、激化矛盾,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
自己不懂,就虚心一点,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寻求帮助,问问人家的孩子遇到这样事情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再不行可以上网找相关专题课来听。如果实在懒得听或听不懂,索性就孩子所在学校找心理辅导员吧,听听人家的建议,然后乖乖照着做,则诸事大吉。
对于此类家长来说,不懂不是错,但是不懂却又乱管,就是大错。
第三,开放。这里强调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家长要开放自我,第二是开放孩子。比如孩子做了某件让家长特别不感冒的事情,不要立即去禁止,要试着陪孩子一起去体验。孩子超级喜欢玩电子游戏,家长不要简单粗暴只是批评,试着放下自己家长的身份,像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样,和孩子一起去玩玩电子游戏,去探索一下,电子游戏中有哪些东西如此吸引孩子?孩子超级喜欢某一个很另类的偶像,家长不要急着否定,试着去了解一下那个偶像,看看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他?偶像有哪些特质是你没有看见的?
如此这般,孩子说起游戏时、说起偶像时,家长都能够接上话,都能够有可聊处。于是,这游戏、这偶像,就成了一座桥梁,将家长和孩子原本离得很远的两颗心牵近了,相处就会越来越融洽。亲子关系畅通无阻,所谓的叛逆行为,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因为孩子没必要再通过某些标新立异、意料之外的行为拐弯抹角的表达自己,他可以直接说,直接说而再也不用担心你的斥责和愤怒,多么好!
原本就没有“叛逆”这种东西,只不过是专家赖以糊口、家长赖以免责的人为概念罢了。家长们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动不动拿“叛逆”这种借口糊弄自己、糟蹋孩子。“放下身份,积极参与,巧妙引导。”这12个字,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无数教育流派、教育方法最灵魂的东西,家长们牢牢记住、乖乖照做,那么“叛逆”这种东西就会像冰河遇到了太阳,会在不知不觉中静静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