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胎教早教育儿知识大全

主页 > 早教 > 孩子教育 >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该怎么做?

时间:2020-06-04 作者: 阅读:7

小编最近看到网上流传着一个“虎妈”给自己9岁孩子制作的日程表,简单化讲,就是18小时各种学习6小时睡眠。下面来谈谈关于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健康。

这个妈妈的逻辑是严密的,几乎看不出问题。她这么做的目的是“培养时间观念和自律习惯”,“要想未来轻松一点,从小就要辛苦一点”,她的每个安排都是有所考虑的,考虑的理由也是正当的,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奋斗目标,这些理念都没有问题。假设他的孩子睡眠和身体发展也没问题,目前也能适应这样的作息,那么这个妈妈的养育可能会在哪里出问题呢?

我的预测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出问题。媒体报告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关于这个孩子的描述,我只能根据“脑补”来尝试说明这个问题。那么问题会出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直接能看到的是这个妈妈的目标可能太严苛了,她提及的内心目标是北大、清华、耶鲁之类的大学。我们可以期望孩子有远大的志向,但如果目标太具体,没有什么选择,这可能会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产生焦虑感,现在他还小,还感觉不到这种压力,长此以往,心理状态就会慢慢发生变化了。我们在内心会内化父母的要求,随着年龄增大,竞争增强,我们不一定都能做到。在北大咨询的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即使考上北大,但内心是焦虑的,无法恰当地看待自己,有完美的要求,虽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并不快乐。我们是否还记得最强大脑的那个男孩,因为过份焦虑而痛哭,那样的心灵是脆弱的。我们可以对孩子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但是不宜设立太过具体的标准,要有些弹性,目标模糊些。我们养育孩子的眼光要看得远一些,要估计可能的心理后果。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该怎么做?

其次,在我看来,更大的问题可能是这个妈妈似乎缺乏很好的共情能力,这个可能是对孩子心理发展有更大影响的。这个日程表的设计好像不太人性化,我们一般都会这么想,你自己试试看,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和感觉,孩子受得了吗。妈妈的回应是孩子应该没问题的,她的回应来自自己的推断,而不是与孩子交流后孩子的亲身感受。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不被很好地理解,他也不太能理解他人的感受,他的生活可能会有很大的缺陷,其中一个问题是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亲密关系问题,他可能在恋爱交友方面不那么顺利或满意度不高,仅有那些才艺技能是不够的。从他的安排上看,他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很可能也是有限的。作为人,很大的一部分快乐满足来自与人的关系,如果这方面不善理解他人,不善与人交往,内心也可能是自卑的。对孩子的养育一定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生活方面才能有一定的保障。最近报道的18岁高中生史学奇才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与他的孤独感相关。(注:抑郁症的别名也许可以简单地称“不快乐”)

第三,这个妈妈的这种养育方式可能对孩子的自主感的培养不利。(自主感,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而存在。自主感与独立、意志、尊重等有关。)总体感觉上,这个妈妈可能对孩子采取高度控制的方式,这个从作息表的安排推理的。我有些怀疑这个孩子是否参与了这些计划的安排,妈妈和孩子是如何商量出这样一个计划的。小孩子一般会对这样的安排提出异议的,如果允许他表达,允许他讨价还价。小孩子如果就这样一直接受家长的安排,他的性格特点可能也基本确定了,他不能反抗,他不敢反抗。家长都喜欢乖乖的孩子,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长大后,要他自己拿主意,要他有主见可能会有困难,或者他可能陷入冲突而无法有效抉择。在大学,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挣扎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没能形成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常常影响他们的快乐满意感。他们会觉得活着没有太大的意义而缺乏动力。我们一般认为孩子将来能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无忧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他们还是有精神追求的,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精神的需求就增强了,这可能就是出现问题的时候了。

最后,我可能担心在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时妈妈会怎么对待这个孩子。这也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关键问题。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做得不如人意的地方,对待孩子的心理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里暂不具体论述。)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看出心理素质的高低,只有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心理健康水平立见高下。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自己独有的心理困难,只是具体情境有差异,比如,也许有人要面对的是高考失利,而有些要面对的是出国留学时的不顺利,有些要面对的是恋爱不顺利。心理健康不是表示不遇到困难,而是能恰当地处理困难,保持合适的社会功能。我们的研究发现(不一定是稳定的结果),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可能是两个分离的路径。父母和社会的教育可以让我们获得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甚至在社会上很成功(一般的功名利禄),父母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能力有助于孩子发展社会适应技能,但是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水平。虽然很多时候,适应越好,心理问题相对更少,那只是代表引发他的心理问题的来源不同而已。父母自身的心理功能和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情绪调节能力,焦虑抑郁水平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主要是想强调在儿童养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是延后一段时间的,常见的问题明显的阶段是青春期和青年早期。

推荐:

图文新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返回顶部